1948年12月30日的凌晨,上海一座普通居民楼内3G配资,电报机发出清脆的“滴滴答答”声。屋内,李白正紧张地发着情报。这位潜伏在上海的情报员,正在急切地将一份关于国民党在长江战场防守部署的情报传递出去。此情报至关重要,它直接关系到我军能否顺利突破敌军防线,进而推进中国的解放进程。
在屋内,李白专心致志地操作着电报机,而外面,他的妻子则紧张地站在窗前,警惕地观察着街道上是否有敌人的侦察车。上海的防控非常严格,敌方极有可能通过侦测到电波信号来定位李白的位置。因此,时间至关重要,他必须尽快完成情报的发送。
屋内的气氛愈发紧张。电报机的速度越来越快,李白的手指也不断地在键盘上跳动。而他的妻子在窗前焦急地等待着,时刻警惕着敌人的动向。当李白意识到电报已经发出一半时,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:为避免敌人察觉,他故意停顿了几分钟。但这一刻的犹豫却让敌人的侦察设备捕捉到了信号。妻子急促地敲门,提醒他:“快点,敌人的侦察车已经到楼下了!”
展开剩余76%然而,李白并未急于收拾东西逃避。他深知,情报一旦延迟一分钟,前线的战士就多一分危险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加快了操作的速度,决心在敌人到来之前完成任务。此刻,回忆起几年前他曾遭遇过的敌人,日本宪兵队曾将他抓捕并严刑拷打,但他始终没有泄露任何关于组织的秘密。
如今,面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特务,李白依旧不为所动,直到电报发送完成。就在他最后一次按下发送键时,国民党的特务破门而入,将他和电报机一同带走。几天后,李白被杀害的消息传来,然而他的牺牲并未白费,电报及时传递给了前线,我军顺利突破了敌人的防线。
李白,原名李华初,1910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由于家境贫困,他从小便承担着家庭的重担,12岁开始做学徒,过着艰辛的生活。尽管如此3G配资,李华初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,始终坚持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。
1925年,李华初的家乡受到了革命风潮的影响,他加入了儿童协会,年仅十五岁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几年后,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,参加了长征,并在无线电技术的学习中展现出极大的天赋。李华初深知无线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,并将“电台重于生命”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李华初被派往上海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通信工作。在上海,他化名李白,并与女同志裘慧英共同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随着抗战胜利,李白返回上海,继续潜伏在国民党内部,利用敌人的电台为我党提供情报。可惜,他最终未能逃脱敌人的陷阱,被捕后遭残酷杀害。
然而,李白的情报最终没有白白浪费。70年后,他的电报依然在历史中传递着他的决心和信念。那封电报,在1948年12月30日被一位名叫苏采青的姑娘接收到。苏采青,年纪轻轻却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电台工作经验。在接收到电报后,她专心记录下所有信息,虽然她并不知道具体内容,但她知道那份电报的重要性。
几天后,苏采青收到消息,她的前任搭档已经牺牲。虽然她与李白并未谋面,但通过电报交换,她与李白已经建立了特殊的联系。回望那一段历史,苏采青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悲伤。1958年,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上映,讲述了李白的英雄事迹。苏采青观看了这部电影,但直到2005年,当李白的儿子李恒胜在采访中透露父亲牺牲的时间时,苏采青才意识到,她曾与李白并肩作战。
2019年,李白牺牲70周年之际,苏采青受邀通过电报机向李白回信。她用简短而深情的一句话向这位英勇的烈士告别:“李白前辈,您期盼的黎明,已经到来了!”这封电报跨越了时光的长河,带着对李白的敬意与怀念,传递给了那位为了国家奉献一切的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