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来了,机场与高铁车厢里研学团队的身影骤然增多。最近,小某书上一位博主发文“与50名小朋友一起搭机,体验太炸裂了”信弘配资,引来上万条跟评。
这两年,无论是飞机、高铁和电影院,幼童踢打前座椅背时信弘配资,到底该同情“不堪其扰”的成人,还是该理解“孩子小不懂事”,公众认知被撕扯的同时,也将对于儿童行为边界的探讨推到舆论中心。
当“熊孩子”成为网络高频词,有人呼吁提升公众容忍度,但也有不少人认为,成人退让只能换取表面的和谐——单纯要求成人包容,无异于纵容监护缺位。毕竟,儿童作为独立个体,其社会化过程本就包含规则习得。
现实中,已有一些“儿童友好”的尝试在推进。比如,借鉴国外“儿童车厢”的做法,国内部分高铁段也试点了“静音车厢”、“遛娃车厢”,尝试通过物理区隔减少干扰。儿童友好理念的落地,无疑体现出社会的进步,不过,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基数和暑期出行高峰,推广儿童友好车厢,有可能加剧出行者“一票难求”的局面,这需要铁路主管部门做好预案,兼顾好“儿童友好”理念与普通旅客的权益。
需要指出的是,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,笔者在现实中几乎很少感受到社交媒体上那种“剑拔弩张”的“厌童”情绪。我家孩子也属于活泼好动的类型,但只要家人能在一旁稍作提点,带孩子出行也并不会与周边旅客发生不愉快。而目力所及的冲突个案,往往是家长对“熊孩子”的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,最终导致当事双方情绪对抗,进而造成冲突升级。
所以,哪怕是有了“儿童车厢”,我个人也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建立边界概念。公共场合自有规矩,如果自家孩子在公共场合有不当行为,家长还是应该有所作为,无论是预先向周围的旅客打个招呼信弘配资,还是在孩子有过大动静时及时表达自己的“不好意思”,这不仅能获得他人的理解,也会向孩子传递公共场合的基本行为规范。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